中国羽毛球队17岁小将张志杰离世。
7月1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与印度尼西亚羽毛球协会联合发布公告,在印尼举行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张志杰突然晕厥,送医后不治身亡,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时20分去世。
张志杰不幸离世引发社交媒体的广泛讨论,多位医疗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现场视频,张志杰符合运动性猝死情况,救治过程中未及时对其心肺复苏或使用AED除颤,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近年来,不止是运动场,办公室、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出现猝死的案例并不鲜见,也再次显现出配备、使用AED及时抢救的重要性。一位资深医疗界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在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时,实际医疗救治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黄金四分钟”,即在四分钟内以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AED快速除颤急救,存活率将达50%甚至超过50%,一旦错过黄金期,则很难再挽回生命。
张志杰赛前接受央视采访。央视截图
首局对战突然倒地不起,多位专家分析或为运动性猝死
张志杰是近年来颇有关注度的羽毛球新星。
官方信息显示,张志杰出生于2007年,浙江嘉兴人,曾获2022年全国U系列羽毛球比赛U15-17总决赛15岁组男子单打冠军,2023年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乙组男子单打冠军,2023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2024年荷兰青年羽毛球国际大奖赛男子单打冠军。
幼儿园时期,张志杰即开始接触羽毛球,由嘉兴市少体校进入浙江省队,2023年入选国青队,正值运动生涯的上升期。此次张志杰代表国青队参加亚青赛,这是一场于傍晚举行的小组赛,根据比赛公开视频显示,张志杰在对阵日本选手时,首局战成11平,在对方准备发球时,他突然面朝地面倒地不起,之后疑似张志杰教练入场查看情况,此时张志杰仍有知觉并试图用双手撑起身体,随后裁判示意前来查看的人员离场,之后医疗团队进场对张志杰的身体做了简单检查,接着用担架将张志杰抬出场外。
7月1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与印度尼西亚羽毛球协会联合发布公告称,张志杰送医后不治身亡。赛事医生和医疗小组对他进行了抢救,“他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就被救护车送往医院。”
7月1日,印尼羽协联合当地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张志杰在抵达医院时已没有自主呼吸和脉搏。目前,当地医院尚未明确死因,而张志杰的启蒙教练李伟则对媒体否认张志杰有心脏相关疾病。
多位医疗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表示,根据现场视频,张志杰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倒地,经抢救不治身亡,符合运动性猝死情况。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对媒体分析称,张志杰的情况更像是心源性猝死。
7月1日,中国羽协官网发文称,将全力做好善后工作,有新消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当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当事人和家属表达沉重的哀悼,表示已派员赶赴事发地开展工作。据媒体报道,目前张志杰家属正在加急办理出国事宜。
专家:“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救活率可达50%
张志杰事件发生后,网络中不乏讨论,印尼医疗条件不足,国羽小将张志杰赛中晕倒后不治离世,急救为何如此重要场馆应急设施不足,且急救过程存在瑕疵。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告诉南都记者,根据视频情况,现场医疗人员未及时对张志杰进行心肺复苏或使用AED除颤,或许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重庆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也对媒体表示,据视频显示,比赛现场没有实施心肺复苏和AED除颤,“急救时应一边做胸外心脏按压,一边搬运去救护车,可现场没有做到。”
AED学名为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使用,让骤停的心脏恢复跳动的救命神器。
一位志愿者在急救技能培训上学习使用自动除颤器。新华社资料图
当心脏骤停,也就是俗话说的“猝死”发生时,心脏停跳无法向大脑输送血液,短期内,脑组织会缺血缺氧而坏死。一位资深医疗人士向南都记者分析,运动场上心脏骤停致死一般多为心源性猝死,AED可自动分辨心源性猝死是否由心室颤动引起,一旦发生该情况,AED会自动提示电击除颤及时抢救。
她表示,对于心源性猝死而言,救治时间十分关键,因此在实际医疗救治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黄金四分钟”,即在四分钟内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AED快速除颤进行急救,存活率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若4分钟内开始急救,救活率可达50%;6分钟再开始急救,救活率下降到10%;超过6分钟,救活率仅为4%;超过10分钟,救活率几乎为0,即使心跳恢复,也会有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无法生存。
此前,2020欧洲杯(2021年举办)也有过惊险一刻,B组首轮丹麦对阵芬兰的比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突然倒地昏迷。事发仅5秒后,主裁判立即吹停比赛。8秒后,队医到达。52秒后,AED入场。96秒后,心肺复苏开始。在现场心肺复苏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被护送离场,欧足联随后宣布比赛暂停。后续埃里克森在医院通过ICD(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2023年,江苏南京市白马公园,一位踢球者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心脏骤停,现场人员在黄金时间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并拿来AED设备进行除颤,将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就在不久前,2024年6月21日,北京地铁6号线一男子突然在草房站地铁口倒地,该站工作人员迅速拿着站内配备AED实施救援,仅一次除颤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
平均每天近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AED配备使用率仍然不足
遗憾的是,现实情况中有幸被抢救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根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预估,每年国内发生心源性猝死超过54.4万例,平均每天有近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80%猝死发生在院前,中国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
上述医疗界人士认为,这不仅因为国内AED配备不足,且急救人员一般也很难在4分钟内赶到急救现场,并快速进行心肺复苏,使用AED电除颤,因此要提高抢救成功率,普通人也需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才能尽可能救助他人。
实际上使用AED并不困难。近年来,包括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海淀医院心内科都曾发布科普文章,开启AED后全程均有语音提示操作,可根据提示为患者贴放电极片,等待AED分析心率,若建议除颤,AED会有语音提示,此时可按下放电按钮,直到患者醒来或者救护车赶到现场。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都曾呼吁,要推进AED设置配备工作,普及急救常识。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将AED设施写入其中,该文件要求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AED。
2020年9月17日,国家卫健委等9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水平。
2021年12月1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专门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进行科学规划,建议在城市轨道交通、长途车、铁路列车、飞机以及交通场站、大型企事业机关单位、工厂车间、城市广场、教育和培训机构、养老机构、社区、体育和文化娱乐场所、大型商超、酒店、旅游景点、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警车、消防车等应急载具内,逐步推进AED配置工作。
浙江湖州社区开展暑期安全教育,龙泉街道红十字会志愿者为辖区居民们介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知识。新华社资料图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都在推行科学配备AED,并对AED的配置和使用作出要求,如6月14日,北京朝阳区红十字会即宣布,北京朝阳AED布设已达518台,同时与高德地图合作,可以实现AED网络地图定位功能,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地图快速找到身边最近的AED设备。
微信小程序AED急救地图显示北京朝阳区AED配置情况。
在公共场所配备AED急救设施渐成为社会共识,但从全国层面来看,目前AED仍然缺口巨大。以深圳为例,2022年该市AED配备超过1.5万台,每10万人84万台,居全国之首,但相比每10万人100台的国际标准,仍有差距。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对AED配置和使用专门立法,缺少刚性约束,但值得关注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法律层面而言,AED依法配置、管理、使用事涉公共利益,关系着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最高检也在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将AED相关问题纳入公益诉讼的范畴。这或将能更有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权。
采写:南都记者蒋小天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