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创金合信基金权益投研总部总监黄弢
上周市场全面下跌,其中上证50指数下跌4.13%,沪深300指数下跌3.67%,中证500指数下跌2.78%,创业板指下跌3.82%;海外市场上周高位震荡分化,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0.75%,标普500指数下跌0.8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08%,恒生指数下跌2.28%。
上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只有2个行业上涨,29个行业下跌,其中涨幅前五名的是国防军工、环保、电力设备、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分别上涨1.43%、0.87%和下跌0.28%、0.48%、0.57%,涨幅后五名的是有色金属、食品饮料、电子、农林牧渔和医药生物,分别下跌7.08%、6.34%、5.29%、4.44%和4.02%。
年初至今申万一级行业中只有银行、公用事业、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和石油石化这5个行业指数的收益率为正,其中银行和石油石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行和三桶油,有人戏称这个组合是躺平组合,不需要做调研跟踪,躺着就把钱给赚了。躺平真的是好的投资策略吗?
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映衬的是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从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疲弱,二季度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转暖迹象,其中消费数据面临更大压力,在不断出台各项房地产调整政策的背景下,地产产业链价格仍然没有稳住,销售面积还在萎缩的状态中。
但相对于经济数据没有突出亮点而言,市场蕴含的悲观预期其实是过度的,且投资者忽视了政策端利好不断的调整趋势,无论是财政、货币或者是产业的中观层面,托底措施相继出台,即便是压力最大的房地产领域,6月的50城销售数据也开始出现同比转正的触底迹象,然而市场并没有给予充分的乐观态度,更多投资者仍然沿着惯性在进行悲观预期下的资产配置逻辑。上半年上游资源和低估值高股息的避险资产遥遥领先,就是这种预期的直接体现,并在正反馈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加强,我们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被这种交易逻辑吸引。
过往若干年,A股某种投资逻辑的强化屡见不鲜,近10年中,2013-2015年的创业板,2017年的以大为美,2019-2021年的核心资产,2019-2023年的小微盘,2022年至今的低估值高股息,每次都似乎与时代的背景吻合,且最终得到投资者预期高度一致的认可,并被总结为极为简单且很有操作性的投资圣经,似乎投资就是这么简单。遗憾的是每次一旦被总结为圣经,其有效性好像就会有些问题,道理其实也简单,如果一个策略如此简单可复制,那投资大师就遍地都是了。
因此对于当下避险情绪如此严重的趋势,尽管我难以判断什么时候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修正,也难以判断这类交易是否已经足够拥挤,但我坚信市场放大了各个层面的悲观程度,且与经济增长预期相关的板块在股价中Price-In的悲观因素更是充分。随着经济数据阶段性见底的迹象在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投资者会发现原来经济还是有底的,而在现代货币框架理论下,大型经济体什么时候又出现过不见底?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具有强大政策动能、巨大消费市场和强大产业优势的国家,在这种时候,过度悲观的预期会被修正,过度杀跌的当下非主流核心资产会修复。
7月以来,曾经在股价上表现良好、逻辑上无懈可击的资源类个股,经历了一轮快速的调整,上周以石油石化、煤炭、银行和运营商为代表的上证50标的也开始出现高位震荡回落的走势,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已经出现修正信号。如果我们在2017年讲中国经济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存量分配的过程更利于行业龙头的话,那么7年过去了,这个逻辑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对于那些没有那么拥挤的各行业优秀龙头公司,当前有望出现双击的机会,而基于简单的躺平逻辑配置的避险品种,则会面临高位阶段性调整或者趋势性卖出的压力。